今天分享的是:2025智能汽车产业通往L3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之钥视觉语言动作模型(VLA)产业研究前十证券公司
报告共计:39页
智能驾驶迈入L3时代:VLA技术成破局关键,产业格局迎新变
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推进,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加速向L3级进阶。从高速导航辅助驾驶(NOA)成为主流车型标配,到城区NOA价格下探至15-20万元区间,智能驾驶不仅在技术上持续突破,更逐渐从“高端配置”走向“全民普及”。而视觉-语言-动作模型(VLA)的出现,正成为推动智能驾驶从“模块化”迈向“全局端到端”的核心动力,重塑产业格局的同时,也为未来具身智能领域打开了想象空间。
从L2到L3:智能驾驶进入普及与升级双轨期
如今,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消费的核心关注点之一。数据显示,中国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达50%,360全景影像、ACC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渗透率超40%,高速NOA更是成为中高端电动车的标配,价格下探至15万元以下。与此同时,城区NOA正加速落地,2024年预埋装配率已从年初的2.6%提升至9月的8.3%,小鹏、理想、华为等企业纷纷推出“全国都能开”的智驾系统,覆盖超200座城市。
展开剩余85%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持续走高。20万以上中高端车型用户中,超55%购车时会重点关注智能化,66%的用户不再满足于基础L2功能,期待更高阶的高速和城区辅助驾驶。不过,复杂场景下的信任度仍是短板——仅56%的用户会在高速等封闭路段高频使用智驾,而对城区复杂路况的功能表现仍存顾虑,不少用户担心技术稳定性不足、存在夸大宣传。
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,L3级智能驾驶落地箭在弦上。2024年,首批L3试点车企和城市名单公布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等9城入选试点,2025年被业内视为“L3落地元年”。L3作为“有条件自动驾驶”,可在特定场景下自主控制车辆,虽仍需人类接管,但标志着智能驾驶从“辅助”向“自主”迈出关键一步。
VLA技术:让智能驾驶更像“人类司机”
智能驾驶技术正经历从“模块化端到端”到“全局端到端”的质变,而VLA模型是这一进程的核心突破。传统模块化方案将感知、决策、控制拆分为独立模块,信息传递中易出现损耗和延迟;而“端到端”技术通过单一神经网络直接处理传感器数据并输出控制信号,效率大幅提升。
VLA模型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,以大语言模型为基座,融合视觉、语言和动作控制,实现“感知-认知-决策-行动”的一体化。简单来说,它既能“看懂”摄像头捕捉的路况(视觉),“理解”交通规则和人类指令(语言),又能直接生成转向、刹车等操作(动作)。例如,遇到突发障碍物时,VLA可快速推理场景逻辑,比传统系统快20%-40%,还能预判20秒内的潜在风险,远超现有端到端模型7秒的预判能力。
技术成熟度上,VLA已进入实践阶段。理想推出的MindVLA方案,通过3D空间建构、基座模型推理和动作生成三大模块,实现类人化驾驶决策;Waymo的EMMA模型、元戎启行的量产方案也纷纷落地,英伟达Thor芯片(算力达2000TOPS)的量产则为VLA提供了硬件支撑,解决了大模型对算力的高需求难题。
产业格局生变:平权与升级双线并行
智能驾驶正呈现“向下平权”与“向上突破”的鲜明趋势。2025年,比亚迪、吉利、奇瑞等企业将高速NOA、城区NOA功能下探至10万元以下车型,7.88万元的比亚迪车型、6.59万元的奇瑞小蚂蚁均配备智驾功能,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技术红利。
这一趋势加速了产业分化:中低端车企更倾向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,以控制成本。宏景智驾、大疆等第三方方案商凭借成熟的算法和供应链,将智驾系统成本压缩至3000-7000元,成为中小车企的首选;而头部车企则坚持自研,理想、小鹏、华为等通过近10年的技术积累,已构建起从数据闭环到算法迭代的全栈能力,其车型覆盖20-60万元区间,形成“技术领先”的品牌心智,受平权冲击较小。
未来,产业或将呈现“头部自研+第三方普惠”的格局:少数主机厂通过全栈自研掌握高端市场,提供L3及以上智驾体验;第三方供应商则凭借性价比覆盖中低端市场,推动智能驾驶全面普及。
从汽车到具身智能:VLA打开新增长空间
VLA的价值不止于汽车领域,更为具身智能(如机器人、无人机等)提供了技术跳板。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,而智能汽车与机器人在硬件(传感器、电机)和软件(算法、决策模型)上高度共通。
车企在VLA领域的积累可低成本迁移至机器人产业。例如,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借鉴了汽车的芯片和感知技术;理想、小鹏等通过智驾技术研发的VLA模型,可直接复用至人形机器人的动作控制算法。目前,小米、比亚迪、长安等车企已布局人形机器人、物流机器人等领域,将智能驾驶的技术经验转化为第二增长曲线。
随着VLA技术的成熟,智能汽车不再仅是交通工具,更将成为“移动的智能体”,与机器人、智能家居等形成协同,推动整个智能产业进入“感知-决策-行动”一体化的新阶段。
从L3落地到VLA普及,智能驾驶正站在技术爆发的临界点。消费者对安全与体验的追求、企业对技术壁垒的争夺、产业链对成本与效率的平衡,将共同塑造未来出行的新形态。而VLA技术的突破,不仅让汽车更“聪明”,更可能成为连接汽车与更广阔智能世界的关键纽带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39页
中小未来圈前十证券公司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恒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